| 首  页 | 中心简介 | 疾病控制 | 政策法规 | 公共卫生 | 卫生检验 | 健康教育 | 党群工作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综合信息>健康教育>健康指南>传染病防制知识>正文
科学防控埃博拉出血热
作者:胡传琛 | 来源:传免科 | 发布日期:14-11-07 10:29:43 | 点击次数:[] | 文字调整[][][]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病死率高达50-90%。从2014年2月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埃博拉疫情,至今主要在西非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省等国家流行,目前感染人数已超过1万4千余例,死亡5千余例,并在非洲之外的美国、西班牙出现了埃博拉散发病例。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埃博拉病例。埃博拉疫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已建立了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防止埃博拉病毒传入中国。
  一、埃博拉病毒的抵抗力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埃博拉病例的主要症状
  埃博拉病例的主要症状为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三、埃博拉的感染途径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很容易受到感染。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埃博拉的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但这与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
  四、目前采取的预防措施
  (一)国家多部门控制措施
  目前,由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与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开发的cAd3-ZEBOV疫苗,已经在马里、美国和英国开展临床试验。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美国纽琳基因公司获得商业许可的rVSV-ZEBOV疫苗和cAd3-ZEBOV疫苗,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如果被证实安全有效,两种疫苗的生产供应将在明年第一季度提速,届时将生产出数百万剂疫苗供高风险国家大范围配发。在疫苗还未投入使用前,我国卫生、民航、商检、外交部等多部门严格按照相关防控措施,开展联防联控,出入境检验检疫,对来自于西非疫区国家的人员实行严密监控。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1、避免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
  2、对从西非疫区国家回国的务工人员或旅游、商务回国人员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自离开疫区之日起21天,观察期间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体温,并了解其健康状况。
  3、对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用过的衣服或者床单、被单等物品焚烧或高温、高压消毒。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7-2014 www.jxxycdc.cn
本网站由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赣西大道1336号
邮编:338000
联系电话:0790-6442446、6421570

传真:0790-6456853
网站备案号:赣ICP备2022003559号-1
Email:jxxycdc#189.cn(注:#改为@)

建议:使用800×600以上屏幕分辨率,IE5.5及以上版本,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能更好地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