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中心简介 | 疾病控制 | 公共卫生 | 卫生检验 | 健康教育 | 党群工作 |  站内搜索
首页>新闻信息>综合信息>健康教育>健康指南>其他健康知识>正文
“五一”假期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作者:李剑 | 来源:传防科 |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30日 17:18 | 点击次数:[] | 文字调整[][][]

  “五一”假期将至,人们的饮食生活与平常相比变化较大,亲友聚餐、外出就餐等活动增多。为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市疾控中心特对假日期间食品安全风险作如下温馨提示:
  一、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五一”踏青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勿在路边摊贩购买野生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有中毒的危险。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日常注意: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二、警惕病原微生物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随着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加大,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活跃,食源性疾病将进入高发期、多发期,易引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肉毒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
  肉毒杆菌: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
  沙门氏菌: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乳类、肉类和剩饭等。人和动物是主要携带者,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大。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海产品。它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如今它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沿海地区已排在第一位,内陆地区由它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呈上升趋势。
  大肠杆菌:常在肉类、乳品、生蔬菜、海鲜等食物中出现。大肠菌群不一定会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其家族中有一些“危险分子”,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日常注意: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等食品;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加工,生熟工用具分开使用;剩余食物要及时冷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三、警惕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除了警惕毒蘑菇中毒和病原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外,还需警惕病毒(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寄生虫(如吸虫、原虫、线虫、绦虫等)、生物毒素(如真菌毒素、贝类毒素、有毒动植物等)、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农兽药、重金属等)等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日常注意:采购食品时,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不买“三无”食品;外出聚餐时,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不光顾卫生条件差的饮食店;网络订餐时,要注意查看卖家的食品安全相关证照,尽量不网购凉菜、生食品种、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家庭聚餐时,避免暴饮暴食,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赣西大道1336号
  邮编:338000
  电话:0790-6442446、6421570
  传真:0790-6456853
  Email:jxxycdc#189.cn(注:#改为@)

Copyright ©2007-2022 www.jxxycdc.cn
本网站由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赣ICP备2022003559号-1

建议:建议使用1280×720以上屏幕分辨率,IE11及以上版本或Chrome、Safari等浏览器能更好地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