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  页 | 中心简介 | 疾控动态 | 政策法规 | 公共卫生 | 卫生检验 | 健康教育 | 党群工作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疾控动态>中心信息>综合管理>正文
梅承鼎获“全省疾控系统建国60周年征文”三等奖
作者:梅承鼎 | 来源:综合科 | 发布日期:10-04-15 17:52:39 | 点击次数:[] | 文字调整[][][]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下半年,省疾控中心面向全省疾控系统举办了“疾控人与祖国心连心”的主题征文活动。中心梅承鼎积极参与,他以自己从事健教工作30年的亲身经历,满怀激情地讴歌新余疾控的巨大变化。近日,省疾控网站公布了征文评选结果,梅承鼎撰写的《天翻地覆慨而慷》一文,获征文三等奖。
附:征文原稿
天翻地覆慨而慷
●梅承鼎●
  我是1980年进入新余县卫生防疫站工作的,那时,县防疫站只有15个人,分为防疫科、检验科、食品卫生科及办公室。四十多岁的何站长分派我的任务是坐办公室,发收文件,接听电话,从事卫生宣传。前两项是虚的,工作量也很少,重点是卫生宣传。当时,单位条件相当简陋,一共才五间房,总共办公面积只有80平米。四五个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有人来访,只能站着说话。
  我刚进单位,老领导就告诉我一些“往事”:新余县防疫站始建于1957年8月,只有10名工作人员。1960年9月,县防疫站升格为市防疫站,人员增至16人。三年后,撤市复名为县防疫站。1968年,全国城镇人口下放。同年11月,县防疫站被撤销,所有医务人员下放到公社卫生院,有的直接下到生产队。直到1973年6月,才又恢复了县防疫站。可以说,县防疫站三起三落。当时从事防疫工作,医务人员基本上是靠一张嘴、两条腿。
  既然领导分派我主持卫生宣传工作,那么,我就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于是,1980年底,我便把1981年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来,计划很简单:一、每月在闹市区张贴一期卫生宣传专刊,共10张绘画纸(图文并茂);二、向县广播站投稿不少于30篇(包括卫生新闻和卫生科普);三、在县电影院放映卫生宣传标语,每月不少于一次;四、全年出动卫生宣传车四次以上。第二年,我按此计划进行,并顺利地完成了全部工作任务。领导表扬我办事有计划、有总结,件件落到实处。
  同年10月,江西省卫生防疫站给我们单位发来一个通知,让我们派遣一名人员前往省城学习卫生宣传,内容包括文编、美术和摄影,并特地注明,每人必须带好相机。何站长先是有点为难,因为我们单位从来没有相机,现在要买这么贵重的宣传器材,领导的确舍不得。但碍于省里有“明文规定”,何站长咬咬牙,让我去商店买回一台110元的120海鸥相机,由我一人保管,任何人不得借用。于是,我带着这台新相机,赴省城学习卫生宣传。50天后,我“学成归来”。
  1982年2月某日,听说驻县某部队在火车站平整道路,整治卫生环境,我立刻带好相机,赶到火车站拍照,将照片寄给《江西日报》。两天后,照片刊登在省报上。我学摄影不久就见了成效,我高兴,领导更加高兴。从那以后,相机也就成了我报道本地卫生新闻的一件得力的手中工具。
  1983年底,新余撤县复市,原县防疫站“裂变”为市防疫站和渝水区防疫站,我被留在市防疫站。至1985年,市防疫站共有29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7人,其他20人,全站分为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等7个科室。站里有低温冷库1座,冰箱4台,显微镜6台,所有“家当”略有增加。我们卫生宣传科共有2人,我是文编,另配有一名美工。当时的经费依然比较紧张,只是“120相机”已被淘汰,换上了一台450元的“135相机”。这台相机的性能自然比它的“前任”强多了,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是,宣传工具仍然落后。
  当时间进入2000年时,我们市防疫站发生了巨变:自2003年我国暴发非典之后,党和国家对疾控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2004年12月,我们市卫生防疫站更名为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12月,市疾控中心搬迁到科环西路新建大楼办公,新址占地面积7亩,大楼高六层,共3350平方米。在职人员4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16人。共设10个科室。已经拥有国产及进口的生物安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7-2010 www.jxxycdc.cn
本网站由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科环西路
邮编:338000
联系电话:0790-6442446、6421570

传真:0790-6456853
网站备案号:赣ICP备2022003559号-1
Email:jxxycdc#189.cn(注:#改为@)

建议:使用800×600以上屏幕分辨率,IE5.5及以上版本,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能更好地访问本网站